歐盟規劃2025年發射第一組衛星,監測各國CO2排放

日期:2019.05.27

歐盟刻籌備一組新衛星,並建立第一個獨立追踪污染源全球系統,以監測地球上每個地點CO2排放,對巴黎協定及各國排放申報與相關決策具有深遠影響。 歐洲太空總署(European Space Agency, ESA)證實表示,將於2025年發射3顆衛星,並預計3年後將所監測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及時通報聯合國。該計畫進展順利,歐洲太空總署已開始與業界協商建造新設計的Sentinel 7號太空船,估計投入6.33億歐元。 目前大部分人為CO2排放,係由各國提供境內燃料燃燒資料,再據以估算排放量,即所謂盤查(inventories),為一良好近似值,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盤查,惟其他許多國家未能詳細追踪與衡量上述資料,而使盤查變得混亂。IPCC工作組人員Dominique Blain表示,全球盤查尚未能提供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全貌,上述2種方法各有其優缺點,可相輔相成;而最近有關盤查科學的回顧指出,衛星可用於驗證發電廠與其他主要排放源申報之期間排放。 目前在軌道上的衛星對全球CO2排放的監測視野,受限於掃描寬度技術,最寬的鏡頭達15公里,為法國製的Microcarb軌道器。而上述3顆新衛星的取景器,皆可達到250公里,可拍攝到發電廠與城市排放的大量氣體,衛星每天將繞軌道運行14次。任該計畫顧問的不萊梅大學物理學家Michael Buckwitz表示,地球上每一個CO2排放源,該衛星每2到3天都會經過一次。此外,此3顆歐洲衛星,將加入中國大陸、日本與美國等其他國家預計將發射的衛星,這些衛星將分享觀測結果。 透過衛星獲得更多之排放相關訊息,將使政策制定者能夠即時判斷其決策影響,例如市長首度可以明瞭新的交通堵塞收費措施,於實施第一週到第二週,對排放減少的效果。亦有助於科學家瞭解有關碳循環問題,例如明瞭人類活動是否導致雨林變成碳排放源,而非碳匯。 衛星所獲訊息將公開,並有利於全球排放估算。根據巴黎協定,從2023年開始,針對排放將每5年進行一次全球盤點。而歐洲衛星將於2025年前發射,以為2028年的全球盤點提供資料,以利檢視各國2030年NDC承諾目標達成進展。歐洲太空總署部門主管Mark Drinkwater表示,衛星所獲訊息,對排放問題嚴重性可提出警訊;且該衛星計畫亦可縮短檢視排放減量進展所需時間,而在各國沒有義務於全球盤點之前公佈排放報告之下,可允許於盤點之前期間擁有透明的排放訊息。此外,此衛星計畫任務,並非擔任全球排放警察,各國所需要的是城市規模甚至電廠規模的排放觀測工具與透明度,需要獲得這些訊息供其作決策。 對於受到關注的中國大陸,雖已針對有毒SOx與NOx氣體,建立衛星監測,惟其排放申報與觀測到的排放之間卻存在差距。然而經過推算改進後,最近研究顯示,中國大陸此2氣體盤查已與衛星資料一致。中國大陸綠色和平組織人員Li Shuo認為,以自上而下的方法直接監測污染源排放,將有助於排放資料進行交叉核對,並找出差異之處,最終將促進透明的排放申報並提高相關規範之遵循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