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媒體報導指出,企業更為重視綠色金融,以守護自然資源

日期:2023.05.08

reprot-detail-img
[Shutterstock/MEE KO DONG/ID:1908861304]

一、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(2023)年5月6日報導指出,由於野生動植物自然生長之地變成道路、建築、礦場、農田等,飛禽走獸毛皮亦成為人類時裝,地球自然資源的生態平衡,刻正被人類的各種活動所破壞,影響農漁產及食品安全等。有識之士呼籲,相關活動皆應納入綠色考量,以保護生物的多樣性。而道路、建築、採礦、飲食及服裝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者,皆與「生物多樣性金融(biodiversity finance)」有關。


二、「普華永道新加坡(PwC Singapore)」負責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項目之主管方玉琳表示,「生物多樣性金融」可定義為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、恢復或永續使用方面的資金籌集及管理。「生物多樣性金融」資金來源包括:(1)國內政府支出,係主要來源;(2)國際資金流動,例如官方發展援助等;(3)民間團體。


三、「生物多樣性金融」的重要性,係因全球逾50%國內生產毛額高度或中度依賴大自然及其「生態系統服務(ecosystem services)」,因此阻止及扭轉對其破壞至關重要。所謂「生態系統服務」,係指生態系統直接或間接提供人類的福利,包括食物、水、木材、油、蜜蜂播種等。對於企業而言,喪失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系統功能退化,將帶來直接商業風險,例如更嚴格的監管,或因供應鏈中斷而間接帶來危機。


四、「生物多樣性金融」可透過一系列工具提供,例如資助、債務、股權、財政、市場、監管及風險管理。世銀轄下國際金融公司的「生物多樣性金融參考指南」將集資所得使用分類為下述3項:

(一) 尋求透過包括生產性土地使用/農業;淡水/海洋可持續生產;廢物及塑料管理;林業及種植;旅遊/海生態旅遊服務;其他投資等方式,創造生物多樣性共同利益的投資活動;

(二) 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/或恢復為主要目標的投資,例如保護地段的使用或陸地生活環境保護、淡水和海洋生活環境保護;

(三) 投資於基於「大自然解決方案(nature-based solutions)」,以保護、加強及恢復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。據悉,耕地及保護區保護,佔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資金需求總額超過一半。政府及民間部門確需合作,以縮小生物多樣性資金方面的落差。混合融資是強而有效的工具,透過適當的成本及風險分配,利用公共資金帶動民間投資。


五、華僑銀行負責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(ESG)分析師王淑儀在一份關於「生物多樣性金融」報告指出,全球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極高,尤其是食品及時尚等主要價值鏈。如果自然生態系統崩潰,將對經濟及社會產生重大影響。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「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」將「生物多樣性損失及生態系統崩潰」列為未來10年全球5大風險之一。


六、由於全球對自然資本的依賴,加上投資者對「生物多樣性金融」興趣日益濃厚。越來越多公司正制定淨零目標,某些公司亦對大自然作出承諾。「生物多樣性金融」的工具包括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費、債券、貸款及影響力投資。另「生物多樣性信用(biodiversity credit)」雖係處於萌芽狀態市場,但是值得留意的趨勢。「生物信用」是經濟工具之一,用於為有益生物多樣性的活動提供資金,例如保護關鍵生活環境。另「大自然科技市場」及「在城市空間恢復自然環境」,亦是值得注意的投資趨勢。「大自然科技」可加速或擴大「大自然解決方案」,包括無人機科技用於森林再造及提高農作物收成。「在城市空間恢復自然環境」不僅為恢復生物多樣性,亦能改善空氣品質及降低城市溫度。


備註: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,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。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、正確,讀者如需運用,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。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,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,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。


資料來源: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經濟組